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比喻成什么?

吾爱学习 11-13 10:17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比喻成什么?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隐士。他对莲花情有独钟,这篇散文中,他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一篇短文写得脍炙人口,引人入胜。
晋代陶渊明独爱菊花,自唐代以来,达官贵人更爱牡丹的雍容华贵。而周敦颐,则喜欢莲花的君子气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把菊花比喻为隐士,颇为贴切。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无数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想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返乡,种几亩薄田,时常草盛豆苗稀,日子过得很清苦。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用巧妙的对比,把三种花的特点描绘得生动而形象。像隐士一般优雅的菊花,傲霜独立,让人敬佩。有着富贵气质的牡丹,在唐代不仅是皇家的最爱,也是贵族人家的新宠。而高风亮节的莲花,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周敦颐在文中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他说,陶渊明以后,喜欢菊花的人就很少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为了衬托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盛开在寒秋,自带清高孤傲的气质。晋朝官场黑暗,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选择了退出,归隐山林,成为一名隐士。
很显然,周敦颐笔下的菊花,象征着逃避现实的隐士,而莲花更像勇敢面对现实的勇者。我们读一篇文章,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这样才能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朱熹对周敦颐赞赏有加,非常佩服他的气节,觉得他一生不曾屈服于黑暗势力,非常难能可贵。才子黄庭坚,更是称周敦颐人品高洁,宛如“光风霁月”。 
以周敦颐的性格,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去乡间隐居。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一心为民,心系百姓。根据史书记载,周敦颐多次审理冤案,让无辜的百姓沉冤得雪。他为民做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善百姓的生活。 
如果说菊花是陶渊明的精神寄托,那么,莲花便是周敦颐的精神寄托。他晚年居住在庐山,过着清苦的生活,淡泊明志,读书写诗。
陶渊明归隐后,种菊花,采菊花,自己酿酒。每日早出晚归,过着农家生活。空闲时饮酒作诗,生活过得充实有趣味。
而周敦颐,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所作所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正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说,陶渊明因为钟爱菊花,而让人生释怀。周敦颐,则以莲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像莲花一样,“濯清莲而不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