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优势及其文化意义

繁体字 06-21 09:23
繁体字优势及其文化意义
汉字从发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已经历了6000多年的发展变化。文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第二阶段:秦代的隶书。第三阶段:魏晋以后的正楷。当然,“繁体字”和“简体字”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它们也一直被人们拿来比较、竞争。繁体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多多少少是认识几个,并不是完全陌生。尽管1956年开始推行简化汉字。但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能看到许多繁体字。繁体字虽然在中国大陆不被使用,但它特有的魅力和形态始终让人们不愿遗忘。所以繁体字于当代社会还是有意义的。
一、“繁体字”比“简体字”更有优势
繁体字比简体字的优势表现在简体字的缺点与不足上。繁体字和简体字始终像一对兄弟一样存在,它们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因此想要认识繁体字意义就要把它同简体字作比较。繁体字通常给人一种遥远的历史感,甚至是有一种“文物”的感觉。同样一些人对简体字有着没有历史价值,甚至粗俗简单的看法,其实是对简体字的一种误解。既然两者要做比较就一定要公平公正。
简体字的主要来源,是隶变后两千年来真书在发展中所出现的简体字和异体字。如魏《郑羲碑》中的“乱”简作“乱”:清代黄宗羲把“議”写作“议”,“難”写作“难”。大规模的简化汉字是从1956年1月起,60天内,《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相继出台开始的。汉字简化是因为中国解放初期,许多人民,特别是农民,因为政治、环境的因大素不能掌握汉字和文化。政府为了提高文化水平,便采取了简化汉字的政策。同样简体字也有着这样的缺点,人们在一段时期为了特别目的特地简化了汉字,使汉字形体变化得太多。虽然《汉字学》巾说到:“简化的趋势,从有汉字以来就存在着,它贯穿汉字形体演进的整个过程,汉字的形体,总的说,金甲骨文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真书,由真书到行书、草书,以至简化字,都是汉字简化的里程碑。分开说,金文是甲骨文的简化,小篆是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小篆的简化,真书是隶书的简化。”1958年,周恩来在《当前工作改革的任务》中也说:“汉字字形演变的总的趋势是简化。”这些说法是没有错的,简化包括了两方面。一是指简化现象贯穿于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二是指从量的方面衡量,简化多于繁化。
但这些观点中的简化和现在使用的简体字的简化方式是不同的。之前的汉字简化是循序渐进的,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字循序渐进的,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字是跳跃性地产生的。以至干文字形体的演变出现了一个断裂层。在汉字形体演变的主要规律里,简化和繁化是并存的。所以不能以“简化趋势”来弥补简体字的不足之处。王天在《简化汉字褒贬谈》一文中谈到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七大不当。文章对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表示了赞扬和肯定,但我始终觉得这七大不当也存在于第一次的简化方案中。特别是其中的第一条:没有全面、正确的简化原则。如“疆、罄、懿”的笔画还是很多。第三条:简化偏旁。从而简化其他字结果不佳。如偏旁“金”简化成“钅”,但简化后的“镶、镲、镣”依旧笔画多。第五条:一个符号作为若干不同读音的字,是不科学的。简化方案中“雲”用“云”,但“勤、眉、埴”亦用“云”简之,这是不合理的。第六条:该并的不并,不该并的并。如容易混淆的“的、地”,“须、需”等字常常用错。
除了简体字这些简化得不够完美的缺点外,简体字也是不能完全代替繁体字的。“古恢复”原则。“我们坚持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中的简化政策,基本上不恢复繁体字。但有些字不恢复,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王宁教授举例说,“比如'硃’是科技用字,恰恰是繁体字,在化学成分上无法被替代:'锺’与'钟’是两个姓氏,属于两个不同家族:再如'蘋’与'苹’长期混用不分,现在必须把'蘋’拿出来,因为这与环保有关,且在植物领域并不等同于'苹’。"繁体字的独特价值被显现了出来,更不能因为书写笔画过多而被忽略抛弃,反而一些繁体字的深层价值值得我们去开发与正视。
二、“繁体字”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扬、传播我们认为汉字是具有表意性、示源性的语素--音节文字。汉字不像拉丁字母是表音文字,它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与文明进程。汉字的形体构造,过去都是从“六书”说。“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已不能用六书的原则进行分析了。然而繁体字却能形象生动地让人会意并牢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如“爱”简化为爱:原来是爱从心起,简化后爱只余下朋友之情了。“圈”简化为国:原来是金戈在手,众人一口,方可卫国:现在是象征财富的玉石。云彩的“云”字,繁体写法是“雲”,上为雨字头,下面是个云,一望而知,就知道云是与雨有关系。聪明的“聪”,繁体是“聰”,所谓“耳聪目明”,是表示与耳朵有关系的。简化字虽然书写简单但靠死记硬背使得学习难度大,这就是速记符号最简单却无法推行的原因。因此对于使用繁体字的人而言简体字成了需要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去记忆得文字了。学习上的有规律就显示了繁体字具有更广泛的传播功能。繁体字对于古籍的阅读认识有着相当大的帮助。3000多年来,我国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古人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年,亘古不衰,在于其深厚的文化价值。繁体字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中国人向来都是崇尚书法的,优美的汉字形体使人们不断练习书写更“漂亮”的汉字。书法追求的字形美使繁体字较之简体字更有优势。
鉴于繁体字的众多优点,许多为繁体字电遗的声音出现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席陈军代表建议,研究两岸携手就中文繁体字共同做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强大陆的中文繁体字教育,使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维护中华文化遗产。台湾民间组织“中文数字化技术推展基金会”已经开始申报中文繁体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繁体字申遗固然能让其得到重视,但一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有一种保护发扬之意,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悠久却在当代社会难被继承发扬的,得“靠”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号让大家对其增加重视。所以繁体字成为其中一员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和学习,现在的人们又有能力学习繁体字,网络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条理地存在,并不是强制的强调人们去重视它。毕竟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别人抢不走的,希望我们自己不丢掉就好。
综上所述,此文主旨并不在讨论繁体字,简体字孰优孰劣。而是就现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分别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的现象而引申出的繁体字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没有人能说繁体字就是历史的糟粕,也没有人可以立刻恢复使用繁体字。繁体字并不是被放弃的文字,是发扬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同样值得人们去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