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吾爱学习 05-25 08:04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季节变化的一种非常独特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按春、夏、秋、冬、寒、夏的气候等分,每个节气持续15天左右。叫人按年序,教人耕作,不要误了农时。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虫醒、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蛮、麦穗、夏至、小暑、大暑;立秋,暑止,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及意义如下:
 
1、立春:立春,意味着严冬结束,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表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冰雪融化,气温升高,湿度增加,降雨增多。
 
3、虫醒:蛰,躲藏的意思。冬眠在地里的动物叫蛰,来年春雨后爬出来。此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已进入春耕时节。华中农说:“恐怖的节日过后,春耕不会停止”
 
4、春天:春分正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日子,昼夜各半。这一天,全国昼夜几乎等长。在天文学上,春分被定义为北半球立春,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扫墓日:清明节天气转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长江流域甚至更高。北方草木发芽变绿,南方大地披上绿衣。我国农谚云:“种树造林,胜于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七月初一是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节,气温和地温不断升高,雨水增多,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天来了,夏天来了,即将进入火热的夏天。此时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现场服务越来越忙。农谚云:“立夏三朝何其处”。
 
8、小满:意思是夏粮粒粒饱满,但还未长成,只有小满,还未饱满。
 
9、穗子:指带芒的小麦、豌豆等夏粮作物,在这个太阳时期即将成熟,是收割和储备种子的时候。在我国南方,也进入了多雨的“黄梅季”。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夏至在天文学上被称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现在是“三伏第一伏”,气候炎热潮湿。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主要从事夏秋两季作物的田间管理。
 
12、大暑:正值“中伏”之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13、立秋:我国有立秋的习俗,预示着天气转凉,万物结实,秋收的季节来临。但入秋后暑气未退,秋老虎仍较热。
 
14暑止:《月令七十二时集》:“将止。暑即止。此后,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渐降。
 
15、白露:空气变凉,昼夜温差大,地上草木水气结成彩色露珠,故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同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正值整个秋天的正午,可以说是真正的秋天。
 
17、寒露:气温持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晚结露寒露。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九月中旬,天色凝凝,露水化霜。”意思是中原有霜。
 
19、立冬:立冬,黄河中下游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十月中旬,下雨时,冷气稀薄,凝结成雪,小者未饱。”就在这时,下起了黄河一样的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大一满,雪满当当。”此时空气比以前更冷,降雪次数为22次。冬至:与夏天不同,北半球的冬天是白昼最短、日照和阴影最长、黑夜最长的。冬天的日子很长。北方民间有“冬至前吃面条,日长线”之说。
 
23、小寒:是一年中气温已达严冬的节气。眼下,正值“3月9日”前后,我国大部地区严寒进入严冬期。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与小寒相比,它标志着严寒的延续和加剧。《三历易宗》说:“极寒倒转,故名大寒”
 

相关推荐